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日常,大伙最很熟悉的就是作文了吧,借用作文大家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常识信息。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筹备的《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期望对大伙有帮助。
1.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根据历法5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日渐演变成了目前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5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为每年阴历5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5月节、5日节、艾节、端5、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天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据了解,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了解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很多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___。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2.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二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孩子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男孩。”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什么,你为何如此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龄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龄轻,就是把儿子丢了,将来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如此孝顺并了解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特别是台州地界最为风靡。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没办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风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3.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三
端午节源自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可以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没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能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伙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伙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大家全家都很敬佩屈原,因此,大家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母亲。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可以吃到很多粽子。我母亲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筹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筹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将来,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3、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能吃了!虽然我母亲包的粽子的材料极其简单,但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须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须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一直吃得不少,可能是由于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了解我母亲包粽子有哪些秘决,每次包的粽子一直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能不吃得不少。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大家的祖国兴盛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4.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四
端午节来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年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闻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5月5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大家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讲,端午节起来自于上古先民择“龙___”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天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5月5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5月初五被叫做“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5月初中一年级为端一,初中二年级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5月的不久前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5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风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依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刚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5.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五
在新年、元宵、清明、端午、情人节、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人文情怀和文静风韵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大家觉得5月是毒月,5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觉得5月初五这天要筹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5月5日蓄兰为沐浴”,用佩带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而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农村区域,端午节前后,家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孩子儿佩带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风俗。至于这一天为何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5月初5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期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大家又担忧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5月5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由于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革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渐渐由一个每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氛围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去吃粽子这一一同风俗外,在国内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风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风俗。除此之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2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魔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出色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海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括着中国人所特有些、浓郁的天人合1、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这样。
6.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六
阴历5月初五,是国内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5、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5月5日,蓄兰而沐”的风俗。但今天端午节的海量活动都与纪念国内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年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非常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倡导遭到上官医生靳尚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日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很难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医生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大家纷纷拿出家里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医生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医生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长时间,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医生的衣襟,大家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些还在孩子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5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如此流传下来。
7.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七
每年的5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我说给你听听吧!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医生叫屈原,他不止是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还是一位大诗人。当时,楚怀王被秦国抓走了。屈原建议楚顷襄王联合齐国,一同去抗击秦国,救回楚怀王。但楚顷襄王不想。再兼之国王听了谗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后来,秦国攻进楚国的都城,楚国灭亡。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绝。在5月初五这天,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江自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投身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纷纷赶到江边,有些拿饭团,有些拿肉食,纷纷往江里投,祈祷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一位老医师拿出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用酒醉倒蛟龙、鱼虾,免得让屈原医生受伤害。再后来,大家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粽叶包米团,外面缠好彩丝,渐渐进步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后的5月初五,就有了龙舟江中竞赛,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传统。这节日被称之为“端午”。
8.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八
今天我和母亲聊天的时候,母亲问我一个问题:“你了解大家为何要过端午节吗?”我说有点儿记得不了解,只了解每年5月初五是端午节。我左想右想,如何就是想不到呢?我携带问题赶快去书里找,看完书我才想起来,刘老师以前给大家也说过啊。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名臣叫屈原。他倡导联和齐国对抗秦国,因此遇见不少大臣的反对和倡导。后来屈原遭人陷害,被流放江南一带。在流放时期屈原依旧忧国忧民,写下了不少名作。没过多长时间,楚国被秦国占领,屈原心如刀割,在阴历5月初五这天,他写下了一首《怀沙》,然后抱起了一块青石,纵身跳入汨罗江。
百姓听说屈原投江,都悲痛万分。大家把一些食物扔进江里,期望鱼虾不要去咬屈原。后来大家又把黄酒倒入江中,来晕江中的蛟龙和水兽,免得让他们来伤害屈原尸身。
从此,每年的5月初五大家就喝黄酒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名臣。
不只这样,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带有纪念活动,而且都是按阴历来算时间的哦。
9.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九
阴历5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
相传古时候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他忧国爱民、体恤苍生的情怀,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名利的品质,勇于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人格,勉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上。
他倡导联齐抗秦,倡导“美政”,任左徒之职之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深受楚怀王的信赖。但到了后来,他的倡导遭到了楚国守旧权势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含郑袖、靳尚等人。因为楚国国内守旧权势的强大,再加上这类人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诋毁屈原,屈原日渐被楚怀王疏远,继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后来,当秦国的军队攻陷楚国都城郢都的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之时,屈原悲痛欲绝,遂抱石于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自沉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所以便有了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因为地域广大,民族海量,加上很多故事传闻,于是不只产生了海量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孩子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去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到今天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的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进步,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0.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无声无息的来到了我的身边,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家乡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俗话说,粽子美味,粽子美味不假,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吃粽子。母亲说:粽子必须要吃,这是传下来的习惯。
为何,传下来吃粽子的习惯我不解地问母亲。母亲说:普通人觉得端午节起来自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被后人所纪念,也有一些人觉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五子胥自尽后,被吴王投入江中总之,类似的故事五花八门,但最火爆的说法是纪念屈原。
据了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我们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起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5月初5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这几千年来勉励大家。
11.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一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有很多种,祭祀先祖,祭祀神兽,流传最广的,那就是追悼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先是朝廷重臣,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它流放。屈原看着祖国被灭,悲痛万分,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著作后,抱石投入汨罗江。
周围百姓了解后,纷纷赶来打捞屈原真身,后来又将糯米饭团用叶子包住,用彩丝拴牢投入江中,用来喂鱼,以免鱼去咬屈医生的真身,又往江里倒入雄黄酒,用药来迷晕水里的鱼虾,蛟龙等,预防那些动物去咬屈医生。
慢慢的,糯米团成了目前大家吃的粽子,和雄黄酒一块成了端午的风俗。
其实端午节的风俗可多着呢,譬如说赛龙舟、插艾叶、采草药、制凉茶,都是过端午节的风俗。我家便是制作凉茶来喝的。
一大早。我便迷迷糊糊的被妈妈从床上揪起来就开始和她去买菜,黄瓜、粽子、豆腐、豆芽都买了,还有茶叶没买。我和母亲逛遍了菜市场,也没发现茶叶,母亲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走吧走吧,幸好家还有一点。”
回到家一看,已经十点了,我和母亲立马就忙开了:“你洗菜,我洗豆芽,你去烧火,我来切菜,茶留着给你曾祖父煮。”我有条不紊的实行着母亲下达的命令,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在一系列的行动后,我和妈妈的工作终于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给我吧!”一直坐在厨房里的曾祖父说“你们都出去吧,”我和妈妈乖乖地从厨房里溜了出来。我家有一个规定,在长辈制作凉茶时,晚辈不能观看,所以我和妈妈只能出来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可以开饭了,“今天的饭菜真丰盛啊,”为你们母女两个点个大大的赞,父亲边说边伸出大拇指对我和妈妈夸赞道。我忽然想起了什么,飞快地跑进客厅,拿出凉茶。
那一顿饭我吃得非常香,不止是由于那些菜可口美味,还由于那里面有着我、母亲、曾祖父劳动的汗水,同时有着对屈原的钦佩和赞赏!
12.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二
今天是5月5日,是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听说很长时间以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5月5日跳入汨罗江,大家怕他被江里的鱼虾吃掉,就做了很多的饭团,“扑通,扑通!丢进了江里,用饭团去喂鱼虾,听说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后来,大家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5月5日,都会做很多的饭团,也就是目前的粽子,还会举行龙舟赛等活动……
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我喜欢吃粽子,我喜欢过端午节。
13.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三
端午节的起源,必然会让大伙联想到的故事之一,是诗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年代楚国的三闾医生,他倡导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非常大的秦国,但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愿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让人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後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遭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不少坏处,不但没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忧的屈原,由于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没办法拯救他的国家、没办法达成他的理想,整天都很哀愁,常常一个人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非常了解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尽了。
楚国的人民了解这个消息之後,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期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期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伤。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起源。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阴历的5月5日。大伙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阴历5月5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流传至今,大伙都还记得如此的故事故事呢!
14.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四
端午节是国内传统的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但你了解端午节是如何来的吗?你又了解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吗?那样,下面就让我来讲说端午节的故事吧!
要说端午节,大家就要从一个伟大的人物屈原说起。屈原是国内古时候楚国的一位医生,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当时深受楚王的信赖。后来,楚国渐渐衰落,又遭到强大的秦国的侵犯,人民生活很艰难,国家有随时被灭的危险。屈原很焦虑,不断向楚王献计、献策,期望楚王可以接纳自己建议,达成楚国的强大,叫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屈原建议威胁到了一些楚国官员和贵族的利益,他们就排挤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没同意屈原的建议,反而渐渐疏远屈原,直至到后来将屈原赶出了朝廷。
屈原日夜忧国忧民,但,他的理想确一直没办法达成,无奈之下,在阴历5月初五那天,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投进了汨罗江自尽了。楚国人民听的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非常悲痛,他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鱼虾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鱼虾的嘴,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掉。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活动保留了下了,只不过把往江里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风俗,那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其实,当时的粽子只不过用糯米做成的,后来,大家在里面加入了红枣、蔗糖等食品,让粽子变得愈加可口。到了现代,伴随大家生活的不断富有,粽子的品种也愈加丰富,粽子就成了大家的一种美味的食物。但,无论何时,大家吃粽子是都不会忘记屈原。
15.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的作文 篇十五
大家都了解端午节到来时要包粽子和吃粽子,但你了解为何要在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吗?让我来跟你讲一讲吧。
在很长时间以前,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与村民的关系非常不错。但有一天,屈原把一块非常大的石头绑在自己胸前,走到湖边,纵身一跃,跳进了湖里,投湖自尽。村民见状连忙大喊;“屈原先生跳湖了!屈原先生跳湖啦!”大伙快来救人啊!于是大伙捞了三天三夜也没见到屈原先生的尸身。
于是,大家把蒸好的糯米揉成三角形丢进湖里说;“鱼儿啊,你饿了就吃这个饭团吧!别去吃屈原先生的尸身啊!”村民又往湖中倒入了雄黄酒说;“毒虫啊!你喝了这雄黄酒,你就醉了吧!别去啃屈原先生的尸身啊!”
从此将来,每当端午到来时,大家都会以吃粽子形式和把粽子丢入湖中的方法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在家包粽子,我也去凑热闹,我感觉十分新奇,就一块包起了粽子,粽子的做法是,先把两张粽叶卷在一块,然后放糯米和自己喜欢吃的馅料,也可以不加。还可以包咸味的粽子,喜欢咸味的人可以试试看看。
我在街上玩,看见了包粽子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包多少就能拿回家。只见阿姨们正在惊慌失措的包粽子,她们绝不会浪费一秒钟的时间。在最后的时间里,她们包完了最后一个粽子。
夜幕即将来临,我回家吃晚饭,今天是端午节,看见姥姥也在包粽子,筹备晚饭吃。
为了纪念屈原先生,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这就是端午的起源。